國家知識產權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17年度報告》中顯示,浙大、哈工大和清華三所高校在高校專利授權名單中位居前三甲。
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據前十位的高校中,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分別以1951件、1576件、1506件專利授權名列前茅。剩下的幾所專利授權的高校分別是:東南大學1452件、電子科技大學1186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148件、華南理工大學1146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110件、上海交通大學1087件以及吉林大學1045件。
值得注意的是,公開資料顯示,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這三所高校在有效專利和專利授權方面長期領先其它工科類高校。
專利強校
近幾年來,浙大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一直處在全國前列。媒體公開報道稱,浙大不僅學科實力厚實,人才、資金儲備過硬,而且還積極推進課程相關設置的規劃,比如學校專門設置了“專利申請”“專利撰寫”等課程,加強學生系統掌握專利申請的流程和技巧的能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浙大官網上也看到系列關于“如何申請專利”的講座培訓。
哈工大的專利申請和授權緊隨其后。資料顯示,哈工大以“專利強校”為目標,設立了校領導主體責任制的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并通過引入專利“成本”申請和授權后補助激勵模式,以引導高新技術成果專利化,促進專利質量提升;引導資金由“申請資助”轉向“運營資助”,從而進一步提升高質有效的專利保有量。
什么阻礙了高校專利的創新?
2018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數據中顯示,對于在回答專利運用中有關專利轉化的最大障礙時,有58%的高校認為“缺乏技術轉移的專業隊伍”;39.9%的高校認為“專業技術水較低”;38.2%的高校認為“專業技術產業化經費不足”;24.9%的高校認為“發明人(教師或員工)積極性差”。同時數據中還顯示,在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成果申請專利比例上,科研單位要比全國各大高校略高。
“技術不夠”、“經費不足”、“積極性差”成了阻礙高校專利創新的三大因素。而這三大因素也正是科研單位與高校的區分。
技術不夠、經費不足怎么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國內高校已在做一些制度改革的創新嘗試。比如,2015年12月,清華大學在出臺《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評估、處置與利益分配辦法(試行)》(下稱《辦法》)中明確了成果轉化的決策機制問題,完善了獎勵機制,明晰了成果處置流程,有助于促進專利轉化。同時清華大學也與許多地方政府合作創立了研究院,并成立了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學習和借鑒國外知名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的運行模式,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專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