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陪伴兒童成長的AI早教機器人到綠色出行的新能源汽車,從“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到“探索4500”水下機器人……5月17日至20日,一大批便民科技成果和國之重器亮相京城,在第21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下稱科博會)上與觀眾見面,讓人們深深感受到創新和知識產權為生活帶來的便利,為產業帶來的變革。
“此屆科博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準確把握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助推中國原始創新。”近日,科博會組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第21屆科博會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集結了眾多高精尖技術成果,促進優質的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加速成果轉化。
知識產權 點亮高精尖產業
在國際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展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萬噸級海警船等展臺前人氣頗高,不少觀眾在參觀時紛紛拿出手機與這些重大科技成果合影。
“‘海翼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能滿足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資源勘查等需求,這一自主創新成果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跨季度自主移動海洋觀測能力的國家。”展區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忙著向觀眾進行講解,據他介紹,“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臺,曾創下我國水下滑翔機海上工作時間最長和航程最遠的紀錄。
此外,目前世界上最小的32線激光雷達、代號“鯤鵬”的新一代噴氣式重型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國內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發和管控的納衛星——“丁香二號”等自主創新成果也都在科博會上悉數亮相。
“這些突破性創新成果展現了我國自主創新的強大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凡實力。”科博會組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高精尖產業迅速發展,取得了一大批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這些成果擁有中國專利,且絕大多數為發明專利,推動我國高精尖產業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
比肩國際 助力打造“中國芯”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和芯片的發展受到全球關注,第21屆科博會的特色之一就是助力打造“中國芯”。在展區現場,紫光集團展示了從“芯”到“云”的高科技產業生態鏈。
“紫光集團致力于發展成比肩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的半導體巨頭,我們計劃10年內在芯片制造領域投資超1000億美元。”紫光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紫光旗下長江存儲曾耗資10億美元、打造1000人的團隊、歷時2年研發出了國內第一顆三維閃存芯片,使中國進入全球存儲芯片第二梯隊,此次參展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江存儲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就是紫光集團近年來自主創新的成果。
目前,紫光集團擁有專利總計超過1萬件,公司研發的技術還曾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紫光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企業。
與此同時,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寒武紀1A處理器、展銳SC9850KH及云計算、智能芯片領域的關鍵技術產品也在此屆科博會進行了集中展出。
軍民融合 推動交流促發展
“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科博會組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第21屆科博會首次設立軍民融合科技成果展區,展示先進的軍地合作項目,促進軍民科技資源開放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
“這是我國第一枚真正意義上的民營火箭,也是世界第二個取得飛行成功的民營火箭的國家。”展會現場,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4月5日,“雙曲線一號”火箭在海南成功發射,實現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空中試車,并對先進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一體化結構設計技術、快速測試發射技術、商用電氣設備應用技術、虛擬試驗應用技術進行驗證。而這個項目則采用了“科技創新+軍民融合+產業生態+互聯網式快速迭代”的新型研發模式,使總體方案設計、電氣與結構設計生產、火箭發動機研制配套以及全箭總裝與測試得以迅速完成。
“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領域,且部分民用技術,如信息領域已經領先于軍用技術。”重慶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謝更新表示,在軍轉民過程中,技術轉讓或出售給相關民用企業,能夠最大化實現國防知識產權價值。
據了解,截至科博會閉幕當天,共簽署科技合作項目21個,簽約金額156.87億元。科博會組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簽約項目主要集中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凸顯了高精尖產業導向,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實力充分展現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