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機遇,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40年來,廣東知識產權事業一直在摸索前行。在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背景下,廣東知識產權系列重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領先優勢不斷擴大。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為廣東改革開放工作指明了方向。“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奮發進取,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時隔多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又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機遇,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
40年來,廣東知識產權事業一直在摸索前行。在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背景下,廣東知識產權系列重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領先優勢不斷擴大。2017年,廣東以86.07分的總成績,連續6年位居全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排名首位。其中,知識產權運用發展指數和保護發展指數均居全國第一;知識產權創造發展指數和環境發展指數均居全國前列。在勇于創新的實踐過程中,廣東知識產權事業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取得了具有開創性、實效性的改革創新成果,并積累形成了一批在廣東乃至全國都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創新經驗和做法。
推動綜合改革試驗
2016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中新廣州知識城(下稱知識城)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廣州開發區成為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田。2017年7月,廣州開發區單獨設立了區知識產權局,實現全區專利、版權行政管理職能“二合一”,成為廣州市唯一單獨設立區級知識產權局的行政區。2018年2月,廣州開發區將知識城范圍內的商標和特殊標志日常管理職責從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劃入區知識產權局,在知識城范圍內實現專利、商標、版權行政管理職能“三合一”。
在改革過程中,廣州開發區著力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全鏈條扶持政策體系。2016年3月,廣州開發區出臺《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和服務環節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并于2017年5月制定知識產權“美玉10條”,重點支持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首創知識產權運營全鏈條扶持。2018年,全區知識產權工作經費預算超過2億元。
在系列政策扶持下,兩年來,廣州開發區專利申請量累計達3.142萬件,專利授權量累計達1.6138萬件;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有效量分別占廣州全市總量的30%、37%、38%,位居廣州全市第一;新增中國專利獎33項,占廣州市獲獎總量的40%。
同時,廣州開發區首創“互聯網+”集體貫標模式。針對孵化器企業類型相近、便于協作的特點,廣州開發區探索出以孵化器為單位,在孵企業集體貫標,配套推送知識產權管理云平臺服務的“互聯網+”集體貫標創新模式。2017年,廣州開發區新增通過貫標認證企業466家,累計達497家,占廣州市貫標企業總量的41.9%,占廣東省貫標企業總量的17.2%。
深化粵港澳合作
2003年,廣東省知識產權局、香港知識產權署聯合粵港兩地知識產權相關部門在《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機制下,牽頭建立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專責小組;2004年,泛珠三角區域內地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代表聯合簽署《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合作協議》;2012年,廣東省知識產權局與澳門經濟局在《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機制下牽頭建立粵澳知識產權工作小組機制,深入開展粵澳知識產權務實合作;2014年,《泛珠三角區域深化知識產權合作協議》簽署,第二輪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合作正式啟動……通過積極互動和相關協議的簽署,帶動了粵港澳之間的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
同時,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部門還積極推動知識產權相關民間組織機構間的交流合作,為兩地民間機構開展合作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粵港澳知識產權資料庫”“正版正貨”承諾活動、“粵港知識產權與中小企業發展”研討會、跨境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機制等合作項目也逐漸形成品牌,有力地促進了三地創新環境的優化與經濟貿易的發展。
近年來,廣東先后開展知識產權跨區域保護、人才培養、信息共享、研討交流等重點合作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自2003年“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專責小組”成立,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確立以來,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已經走過了15年的歷程,完成合作項目227項。截至目前,召開粵澳知識產權工作小組會議3次,開展合作項目50項。粵港澳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克服了三地知識產權發展協作不足、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三地知識產權相關部門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合作內容,為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提升了粵港澳知識產權交流合作水平,促進了三地知識產權事業協調發展。
強化展會保護
近年來,廣東會展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廣交會為龍頭,高交會、中博會、美博會等為重點,各地特色專業展會為基礎,廣深莞佛地區為核心的會展業格局。其中,廣交會自1957年創辦以來,60多年未曾間斷,已成為品牌國際貿易盛會。在展會舉辦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重視。
在廣東省知識產權部門支持下,廣交會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先后制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管理規定》《廣交會期間投訴處理辦法》《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投訴及處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近兩年,廣交會逐漸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在第102屆推出了“永久取消參展資格”這一嚴厲的處罰措施,并于第122屆時重新修訂相關辦法,優化知識產權投訴處理機制。
同時,廣東積極推動設立展會知識產權投訴站,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每屆廣交會都組織近60人的執法和專家隊伍進駐,為展會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提供保障。由于展會持續時間短、投訴量多,采用常規處理程序很難做到展會期內結案,無法有效遏制展會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多年來,廣東省知識產權部門大膽實踐,探索建立展會維權機制,提高展會知識產權維權效率,針對展會維權問題,通過快速準確高效處理知識產權案件、建立專業能力過硬的展會駐會人員隊伍等舉措,全面推動廣東省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2011年至2017年,14屆廣交會共受理知識產權投訴案件5737件,7255家參展企業被投訴,大部分知識產權糾紛得到順利解決。從近5屆廣交會的統計數據看,知識產權案件已由第119屆的479件逐步降至第123屆的421件,涉嫌侵權企業也由326家降至274家。
推出專利信息服務
2014年,廣東率先提出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專利信息推送服務思路(下稱專利信息推送),將傳統的被動型服務模式,轉變為主動的需求挖掘和推送服務,通過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搭建平臺,整合全球專利信息資源和省內外優質服務機構資源,深度挖掘中小微企業服務需求并主動推送優質專業的專利信息服務,幫助企業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專利信息資源,加快專利信息與企業創新的結合,加速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的主力。
專利信息推送供應方由廣東省知識產權研究與發展中心(下稱中心)和廣東省內資深的專利信息服務機構及專利代理機構組成。中心充分發揮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區域專利信息服務中心(廣州)、專利信息傳播利用(廣東)基地、新一代地方專利信息服務中心檢索與分析系統試點單位的作用,全面承擔中小微企業的基礎和公益推送服務,同時承擔推送工作的綜合服務工作。
如今,廣東的專利信息推送服務隊伍逐年壯大,由最初的3家機構擴大到30多家;服務惠及的企業不斷增多,由最初的每年700家次增長到現在的每年1.7萬家次;推送服務覆蓋區域不斷擴大,從珠三角地市擴展至覆蓋全省,服務對象已達廣東省專業鎮67個,覆蓋行政區、園區219個;服務對象日趨多元化,從小微企業拓展到高校、科研院所,并涵蓋了以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為特色的專業鎮以及各類園區。
此外,廣東首創的推送工作積極推動了國內專利信息服務的合作和共享。2016年在全國專利信息篩選及主動推送研討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廣東省開創的推送工作的經驗樹為典型,在湖南、陜西等多個省份進行試點推廣。
落實“放管服”政策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廣州代辦處(下稱代辦處)作為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對外服務窗口,受國家知識產權局委托負責受理專利申請、收繳專利費用和辦理專利事務的服務工作。代辦處大力推廣專利電子申請和網上繳費系統,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手段為粵東西北地區的創新主體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隨著專利電子申請和網上繳費系統的推廣,目前在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中有19個地市專利電子申請率超過了95%,有效地解決了粵東西北地區專利申請與繳費不便的問題。值得關注的是,落實“放管服”政策后,申請人在代辦處實現了專利優先審查“一站式”辦理。在優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基礎上,代辦處還為專利權質押登記、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以及專利登記簿副本出證等業務提供加急服務,全流程辦理實現快中加快。
從2016年開始,針對廣東省快速維權中心以外地區的燈飾、家具、家電、皮具和五金刀剪等5個產業的外觀設計專利快速授權需求,代辦處開展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前置服務,解決快維中心以外的企業無法享受快速授權通道問題。此外,2016年,為方便社會公眾就近辦理專利復審和無效宣告業務,代辦處率先開展了復審無效宣告請求受理試點工作,并在2017年通過驗收正式得到專利復審委的業務授權。
經過多年的推廣,廣東的專利電子申請率逐年穩步上升,從2010年的65%提高到2018年的98.25%,位居全國前列,專利申請基本實現在1個工作日內拿到受理通知書,相比傳統申請方式,電子申請壓縮受理時間90%。2017年,全省70.26%的專利申請人享受了專利費用減免政策,減少提交各類材料35.7萬份。
推廣快速維權服務
2011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設立中國中山(燈飾)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下稱中山快維中心),這是全國首家針對單一行業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圍繞燈飾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構建專利案件的行業調解、行政處理、司法審判相聯動的快速反應機制,形成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快速維權、快速授權、快速協調的“中山古鎮模式”。
2011年至2017年,中山快維中心辦理加快預先審查的專利申請總量1.4831萬件;加快預先審查的專利授權量1.4646萬件;辦結專利侵權案件2337件。創新資源的聚集,促使古鎮燈飾產業產出了大量的外觀設計,提高了燈飾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提高了整個燈飾產業競爭力,增加了古鎮燈飾市場的份額,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據統計,古鎮燈飾產業年產值190億元,占全國燈飾市場70%份額,并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期保持全國燈飾照明類產品出口總量首位。
廣東在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中,以中山快維中心為試點,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服務工作,探索出一套“快速授權、快速維權、快速協調”的知識產權服務新機制。同時,廣東根據地方產業發展優勢,將知識產權快速保護服務面向的產業范圍,從單一傳統產業領域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拓展。
廣東通過布局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完善服務機制,豐富服務內容,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工作。目前,廣東已建成7家國家級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數量居全國首位。2017年,國務院將廣東“專利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一站式服務”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舉措予以推廣。
創新金融模式
近年來,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創新方法、探索多種模式,大力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2012年,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等九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我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對推進全省質押融資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12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專利權質押融資登記下放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廣州代辦處等京外機構,進一步提升廣東企業專利質押融資的積極性。
2013年,佛山市南海區建設中國(廣東)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平臺,對知識產權項目按照融資借款、股權投資、許可合作3個鏈條進行細化,并與各地產業平臺、產業資本和私募創投進行對接,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至2016年,廣東連續實施廣東省知識產權金融促進計劃,推動珠海、惠州、江門、湛江、汕頭、梅州、茂名、潮州8個市開展省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建設,推動佛山、東莞等地市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試點探索。
同時,廣東各地市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通過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及扶持機制,引入“政府+銀行+服務機構+保險”等多方參與模式,推動銀行與服務機構聯手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創新產品,簡化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貸款流程,降低貸款門檻,形成多種方式并行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此外,廣東通過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機制、引導地市出臺扶持政策、開展試點工作等方式,推動全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目前,廣東全省21個地市中有15個地市建立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占全省地市的70%。2017年,廣東專利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首次突破100億元,達134.6億元,居全國第一。
開展專利態勢分析
2010年6月,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向廣東省政府報送了《關于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撐作用的情況報告》,提出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信息專題數據庫建設、專利態勢分析等工作,以知識產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化發展。2011年以來,廣東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以支持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組織實施“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計劃”,累計達6000萬元。
該計劃先后立項實施三批次共41項產業專利分析及預警項目,覆蓋新一代通信、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數字家庭、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云計算、高檔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等2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通過持續推進產業專利態勢分析,目前廣東已建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系列專利數據庫28個,覆蓋移動互聯網、衛星導航及應用、生物醫藥、佛山市汽車制造、江門城市軌道交通等28個全省及區域產業領域。
此外,在知識產權改革創新過程中,廣東還強化省市聯動與橫向溝通,構建專利分析推進工作機制;推動服務機構與創新主體共同開展專利分析,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推動專利分析融入產業促進領域各項工作。政策激發活力,舉措迸發動力,聯動釋放能力,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態勢分析工作成效凸顯。自2011年以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若干重點產業領域,廣東的專利申請及授權量位于全國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綠色低碳(節能環保)領域、綠色低碳(新能源汽車)領域,廣東在國內申請人中均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