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廣東知識產權工作在探索中不斷前進,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對照“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要求,總結了近年來全省知識產權工作中的開創性、實效性改革創新成果,探索形成了一些在我省乃至在全國都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創新經驗和做法。
發展會展經濟離不開知識產權保護
近年來,廣東會展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以廣交會為龍頭,各地特色專業展會為基礎的會展業格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交會知識產權保護就備受各國關注。一些歐美國家的有關團體來粵訪問時,就曾提出如何打擊展會上知識產權侵權問題,有的還派遣駐華地商務代表到廣交會現場觀察知識產權保護情況。
為加強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維護會展業秩序,推動會展業健康發展,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積極探索和總結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新路徑。廣交會率先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主辦方在第85屆(1999年)廣交會制定《保護知識產權管理規定》,使投訴處理有章可循;第92屆出臺《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投訴及處理辦法》,成為中國會展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第一部“家法”和其他展會制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范本;第102屆開始推出“永久取消參展資格”這一最為嚴厲的處罰措施;第122屆又重新修訂辦法,使廣交會知識產權投訴處理機制更加清晰明了,對涉案雙方更加公平公正。
開創中小微企業專利信息推送服務
專利信息是集技術、經濟、法律信息于一體的高價值信息資源。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全球95%以上的最新發明創造記載在專利文獻中并且約80%的發明創造只在專利文獻中公開。企業善用專利信息,可平均節約60%的研發時間及40%的科研經費。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注重專利信息資源在中小微企業的深度利用,在國內開創性地開展專利信息推送服務,實現專利信息服務與企業需求的對接,促進企業有效利用專利信息,充分發揮專利數據資源的實際應用價值,在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實現我省專利信息服務的質效提升。
近年,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大力推進專利信息化建設工作,從用戶類型、產業領域、數據特性等不同層面對專利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和開發,同時加大對專利基礎數據的開放力度,免費向社會提供國內外最新專利信息。
破解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普遍存在。創新型中小企業如何通過自主創新,走出融資困境,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引導中小企業采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式實現知識產權市場價值,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了新路徑,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為緩解創新型中小企業利用知識產權融資難問題,廣東省通過政府引導、試點先行、省市聯動、各方參與等措施,解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各個節點,簡化了知識產權貸款流程,降低了貸款門檻,取得實效。
200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先后啟動兩輪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廣州和東莞等地區先后獲批開展了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建設。南海區在質押融資試點基礎上,獲批開展“國家知識產權投融資(南海)綜合試驗區”建設。
多措并舉落實“放管服”改革
專利具有無形資產的屬性,專利的法律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因此辦理專利申請、專利繳費、專利權質押登記等業務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辦理專利事務存在耗時長,手續復雜等“痛點”和“難點”。
比如,申請專利時,申請人要按照《專利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撰寫申請文件,從文件的類型到內容都有非常具體的要求,首次申請專利的人提交材料很難符合要求,需要來回修改文件。同時,廣東各地發展不平衡,粵東西北和珠三角差距較大,也需要為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創新主體提供均等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在落實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中,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前移窗口服務和優化辦事流程等措施,不斷提高專利事務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把社會公眾從繁雜的專利事務辦理中解脫出來,為各類創新主體節省辦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