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行云流水、酣暢淋漓、驚世駭俗的藝術盛宴! ”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結束后,活動總導演張藝謀作出如此評價。
從當天上午氣勢恢宏的游行方陣到晚間璀璨奪目的煙火表演,再到激情澎湃的歌舞演出,這場世界級的藝術盛宴不僅充分展示了中國人出色的藝術天賦,還展出了眾多“
黑科技”。比如,為國慶盛典裝上科技大腦的仿真技術,世界首創的雙線造型煙花技術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
黑科技”均是專利產品,圍繞一系列創新技術,相關企業院校均已進行了專利布局。在觀看完國慶盛典的直播后,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感慨萬千,他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無論是軍事裝備還是民用技術,無論是國慶盛典上采用的專利技術還是集成電路,都離不開知識產權的提綱挈領和統籌布局,正所謂
‘ 核心技術為根,現代科學為神,無形資產為本,知識產權為魂’
。 ”
仿真技術:打造數字版國慶盛典
在10月1日上午的群眾游行活動中,10萬余名群眾、36個方陣、70組彩車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當晚的聯歡活動上,3290名演員手持光影屏,演繹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主題動圖……活動結束后,張藝謀喜不自禁地說,這是 “精準不差”
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難想象,在如此規模的大型活動中,各項活動有條不紊地組織和指揮,萬千群眾有序地集結和疏散,都是一項項巨大和龐雜的工程。然而,鮮有人知的是,之所以能做到“
精準不差 ”“有條不紊
” ,離不開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丁剛毅團隊的技術支撐和辛勞付出。
10月7日,記者在丁剛毅辦公室看到了他參加國慶盛典演練、觀禮活動的十幾張工作證,它們陪同丁剛毅一道,見證了仿真技術服務國慶盛典的全過程。“
仿真模擬系統可對環境、裝備、人物、事件等全要素,進行全方位、全流程的三維還原,能用于輔助創意策劃、組織訓練和現場指揮。”
丁剛毅向本報記者介紹,此次國慶盛典中,他的團隊承擔了涉及游行、晚會、觀禮人員服務、電視轉播和集結疏散等多項相關任務。
事實上,自2007年開始,丁剛毅團隊就開展了仿真技術研發,并將其成功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等大型活動中。丁剛毅介紹,建模與仿真技術是大型活動尤其是廣場活動策劃、組織、指揮的重要支撐手段之一,具有可視化、可修改、更新快、成本低的特點。截至今年國慶前一周,仿真模擬系統團隊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共計完成了群眾游行活動27個版本,制作了各類模型10萬余件,并整合音樂、視頻、解說詞等要素,依據活動當天流程,按照序幕、主體、尾聲,進行了系統開發和交互驗證,為游行活動策劃、組織、現場指揮提供了技術支撐。進入仿真模擬系統,記者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環境布置、不同方陣的行進演變,音樂和解說詞都與國慶當天如出一轍,隨著鼠標的移動,還可以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臺、地面和空中等任何角度觀看游行。
目前,仿真技術已在軍用裝備、訓練、航空等20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而丁剛毅團隊最早將其應用于大型文化表演活動,并積累了3000多種算法。丁剛毅團隊已經針對人群仿真數字表演技術提交了20余件國內外專利申請,其中包括 “廣場文藝表演仿真編排系統”“
一種現場觀眾反應分析系統及方法”“
虛擬攝影方法 ”等多件發明專利申請。截至目前,超過半數的專利申請已獲授權。
煙花技術:實現雙線條美麗綻放
在10月1日晚上的聯歡活動上,飛騰升空的焰火用雙線條勾勒出“
70”的字樣,寓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除此之外, “人民萬歲”
文字特效焰火、7棵25米高的煙花樹焰火表演,以及光柱特效焰火、高空禮花彈煙花表演同樣受到廣泛關注,其均是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新技術。聯歡活動焰火總導演蔡國強表示:“
這次焰火設計和生產的技術含量很高,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比如,特效煙花在300米高空形成的 ‘70
’ 雙線造型,屬世界首創。”
江西省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了此次焰火表演中的光柱特效焰火、高空禮花彈煙花表演、中空禮花彈煙花表演。該公司外聯部經理桂團順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公司非常注重技術創新,現已研制了低碳環保煙花和智能機械化生產線,擁有大型禮花彈、特效禮花共3000多個花色品種,并擁有128件專利。”
對于國慶盛典上的眾多高科技產品,陶鑫良表示,除了高科技軍事技術裝備外,其他許多高科技技術應用的登峰造極、出神入化讓人贊嘆不已。比如,仿真技術制作的五星紅旗、雙線條“
70”的焰火造型等,均屬于首次亮相,令人嘆為觀止。
“ 今年國慶大閱兵展示的軍事高科技,以及聯歡活動應用的‘ 黑科技 ’,足以證明我國近年來的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大刀闊斧,一路高歌,高科技之 ‘ 鮮花’ 已經盛開在漫山遍野,高科技之碩果已經累累于天南海北。 ”陶鑫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