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近5年來,我國共有21家鋼鐵企業實現專利數量零的突破,專利保護成效明顯。”日前,由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和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布的《2020鋼鐵企業專利創新指數研究報告》(下稱《專利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得益于我國鋼鐵行業專利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近年來,進入創新指數榜單的鋼鐵企業不斷增加,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比持續上升,突顯我國鋼鐵行業創新實力不斷提升。
鋼鐵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十三五”以來行業持續探索科技創新之路,一批工藝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一系列高端產品研發獲得突破,但同時也面臨同質化、產能過剩等問題,進一步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院長張龍強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鋼鐵行業需要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在創新體系、智能化和綠色化道路上有所突破,這些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以及知識產權的保駕護航。”
巨頭凸顯“頂梁柱”優勢
《專利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通過對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全球化程度、影響力等指標的考核,全球鋼鐵企業專利創新指數方面,2020年,在排名前30的全球鋼鐵企業中有14家中國企業,其中中國寶武集團位列第三位。需要注意的是,該項全球排名是對鋼鐵企業整個大集團進行排名。
國內鋼鐵企業專利創新指數方面,2020年我國鋼鐵企業專利創新指數得分90分以上企業1家,得分在80分至90分之間的企業有3家。其中,寶武集團(寶鋼)以92.59分在我國鋼鐵企業創新榜上獨占鰲頭,緊隨其后的是首鋼集團(首鋼)、鞍鋼集團(攀鋼)和鞍鋼集團(鞍鋼)。該項國內排名是對集團分公司進行排名。上述4家鋼鐵企業是國內鋼鐵行業專利創新第一梯隊,優勢明顯,其中,寶武集團(寶鋼)的相關專利申請量為103件,首鋼集團(首鋼)、鞍鋼集團(鞍鋼)的相關專利申請量均為20件。
國內專利創新指數綜合得分在60分至80分之間的企業有83家;綜合得分在60分以下的企業有133家,其中還有59家鋼鐵企業缺乏專利申請。“企業要生存就要重視科技創新,申請專利是對研發出的新技術最好的保護。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處于較后梯隊的鋼鐵企業要重視專利申請,加強對創新的保護。”張龍強表示。
專利支撐智能化轉型
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不斷提速。《專利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鋼鐵領域相關的“智能制造”專利申請量呈現明顯上升態勢,截至目前共有2187件,其中“十三五”期間提交的專利申請量為1516件,占比達69%。張龍強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完備可控的鋼鐵工業體系,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化鋼廠越來越受企業的青睞。”
具體來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主要包括冶煉、控制系統、裝備以及檢測4個部分,相關企業的專利布局重點主要在合金鋼、控軋控冷、鋼水精煉、熱處理設備等細分領域。在智能冶煉方面,國內主要專利申請人為寶武集團(寶鋼)、東北大學、寶武集團(馬鋼)等;在智能控制系統方面,主要專利申請人為寶武集團(寶鋼)、中冶集團(中冶賽迪)、中冶集團(中冶南方)等;在智能裝備方面,主要專利申請人為寶武集團(寶鋼)、中冶集團(中冶賽迪)等;在智能檢測方面,主要專利申請人為寶武集團(寶鋼)、東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
南京南鋼鋼鐵聯合有限公司(下稱南鋼鋼鐵)是先行先試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典型企業,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南鋼鋼鐵共投入300多億元,實現了整體裝備現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目前,該公司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實現了煉鐵、煉鋼、扎線、物流、營銷等鋼鐵生產銷售全鏈路的集成互聯。在南鋼鋼鐵黨委副書記王芳看來,鋼鐵企業向智能化轉型轉需要做好“四個轉變”:一是轉觀念,主要是變革管理方式;二是轉戰略,主要是業務轉型,開放共享共贏;三是轉戰術,主要體現在組織轉型,包括體系建設和組織提升;四是轉方法,主要是技術轉型,包括以數據、技術和應用融合作為轉型新動力。
“數字化技術賦能的工業互聯網風口已經來臨,但是工業產業的互聯網巨頭尚未出現。未來,在傳統制造行業誕生巨頭是極有可能的。”王芳認為,從智能制造專利生命周期趨勢可以看出,我國鋼鐵工業的智能制造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鋼鐵企業的期望與現有技術水平還有差距和發展空間,需要通過智能制造強基、固本,推動工程和標準體系建設,促進行業更好轉型發展。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透過專利可以看清一家機構乃至一個行業的創新,張龍強表示,正是基于此,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與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已連續3年合作開展鋼鐵行業專利創新指數研究。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具體涵蓋專利創造、專利運用和專利保護3個方面,其中包括3個二級指標和12個三級指標,滿分為100分,旨在公正科學地評價我國鋼鐵企業專利創新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鋼鐵行業專利申請數量從“十二五”末2015年的1.3504萬件增長到2018年的1.5945萬件,呈平穩上升趨勢。體現我國鋼鐵企業科研技術水平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比和專利價值度兩項指標也呈現逐年提升趨勢,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比從2015年的48.6%提高到2019年的60.9%,同期平均專利價值度由67.39分提高到72.27分,反映出我國鋼鐵企業科研創新取得了卓越成績。
張龍強介紹,在創新的支撐下,我國鋼鐵行業在2016年實現扭虧為盈,2017年效益大幅增長,2018年利潤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過去3年間,我國鋼鐵行業累計壓減超過1.5億噸產能、全面出清1.4億噸“地條鋼”,逐步走出了產能過剩的困境。目前,成果初顯,鋼鐵行業已經提前兩年完成了“十三五”期間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為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我國鋼鐵行業正在著力打造技術研發、智能裝備、綠色環保等多方面的競爭力。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看來,未來,我國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繼續推動鋼鐵行業協同創新、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成為“工藝綠色、裝備智能化、產品高質化、供給服務化”的全球領先行業集群。(本報記者 陳景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