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規章制度、細化落實、布局運營,在專利轉讓方面,華南理工大學開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華南理工大學一直是國內高校的佼佼者,2015年一度位列中國大學專利技術轉讓排行榜的首位。
“芳綸紙專利成果”作價6684萬元,以作價入股的形式與中車集團合作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占股25%,建設產能每年約為1000噸,預計年產值3億元至5億元;“印刷OLED顯示成果”作價超過500萬元,占股3.5%,增資入股廣東聚華有限公司,共同推進廣東首家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在專利轉讓方面,華南理工大學一直是國內高校的佼佼者,2015年一度位列中國大學專利技術轉讓排行榜的首位。”談及華南理工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該校相關負責人簡單介紹了以上案例。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共簽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合同超過1萬項,為企業解決了上萬個技術難題,總經費近50億元,超過30%的合同涉及專利運用,其中簽訂的專利實施許可和轉讓合同近400項,合同總金額超過6000萬元;依托專利成果入股孵化的科技型企業100余家。談及華南理工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獨到做法,上述負責人表示,華南理工大學沒有秘訣,形成活躍的轉化局面的關鍵就是不斷完善轉化體制,為學校的科研團隊掃除后顧之憂。
據介紹,華南理工大學圍繞國家及地方有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實施細則,及時調整學校相關管理辦法,修訂出臺了《華南理工大學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文件,規定專利轉讓與實施許可90%以上收益獎勵給發明人,極大調動發明人實施運用專利的積極性。同時,該學校還探索設立了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試驗區。“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熱情,進一步明晰了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該負責人表示。
規章制度不斷完善,但如何根據實踐情況細化落實更為重要。實踐中,華南理工大學摸索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專利成果轉化模式。該負責人介紹,學校創新性地對專利成果進行分級分類,采用專利池打包、轉讓、實施許可、作價入股創辦企業等多種模式盤活專利資產。除此之外,學校還針對目標企業,強化技術交流,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企業知識產權服務,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形成長期合作關系,甚至共建成果轉化企業。“在上述的‘芳綸紙專利成果’案例中,學校將所得股權的80%,約5347.2萬元獎勵給科研團隊,由團隊直接持股。”該負責人表示,通過較為全面的細化措施,學校的科研團隊真正嘗到了創新的甜頭。
為了進一步發揮高校科研成果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華南理工大學近年來也加強了專利布局和運營,使得一批具有突出技術優勢和顯著市場前景的專利成果實現轉化,推動更多專利成果服務于企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其中,半導體發光器件核心團隊創造了0.25平方毫米可量產LED顯示器件的世界最小紀錄,并形成了完整的專利保護體系,近3年累計為合作企業帶來近160億元銷售額,新增利潤達15.82億元。此外,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全面推進的“五院一園”成果轉化戰略布局,華南理工大學每年會遴選近100件優秀專利成果依托這些平臺實施轉化,助推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區域從“制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