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召開《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根據《行動方案》,廣東將實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2022年:省市知產保護重點企業達30000家
根據《行動方案》,到2022年,完成《廣東省專利條例》修訂工作,爭取完成廣東省知識產權條例立法工作,省市知識產權保護重點企業達30000家。知識產權貫標企業突破150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貫標率達1/4。建成各類高質量專利育成中心300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5家,快速維權中心及分中心10家,各級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實現地市全覆蓋。年度知識產權交易運營額突破100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達200億元,知識產權保險實現地市全覆蓋。
實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針對廣東省部分區域和環節知識產權侵權易發多發,企業維權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實際保護力度和保護效果與社會期待仍有差距等問題,《行動方案》指出,要加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修訂《廣東省專利條例》,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法定賠償上限,增設懲罰性賠償規定。實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首先需要持續加大專利執法力度,據省知識產權局局長馬憲民介紹,2018年上半年,全省各級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各類專利案件1607件,結案1142件。其中:受理專利糾紛案件1179件,結案714件;查處假冒專利案件立案428件,結案428件。
其次是加快重點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支持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申報建設工作;
三是推動建立知識產權涉外應對機制,通過設立知識產權涉外應對專項項目,支持行業協(商)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行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工作,支持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加大海外維權指導工作力度,幫助廣東省企業應對海外知識產權風險,提高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維權能力。
重點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部署要求,并針對廣東省當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呈增長態勢,海外知識產權布局、維權援助和應對亟待加強等問題,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和國際交流、強化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和維權等兩項重點任務。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建設方面將重點開展以下六項工作:探索知識產權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跨境合作新機制;打造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高地,支持三地知識產權相關機構開展知識產權仲裁、糾紛調解深度合作;鼓勵開展知識產權與創新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PCT國際專利布局設計中心;打造知識產權運營交易中心,舉辦廣東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亞洲營商論壇等活動,建立知識產權商用化聯盟;推動知識產權服務和資源共建共享,建立知識產權信息交換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培養基地,支持港澳居民參加全國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
問題與挑戰并行:廣東專利成果亮眼多項第一領跑全國
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1-8月,廣東省專利申請量53.61萬件,同比增長37.76%,全省專利授權量31.43萬件,同比增長54.5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4.82萬件,同比增長40.89%;發明專利授權量3.58萬件,同比增長25.31%,均居全國第一。至8月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量23.66萬件,居全國第一。
同時,省知識產權局通過赴上海、江蘇等地深入調研,認真找短板、找差距、找問題,形成了系列調研報告6份,并梳理出當前廣東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和短板:一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實際保護效果與社會期待仍有差距;二是企業自主知識產權不足,知識產權整體質量有待提高;三是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活力未能充分釋放;四是海外知識產權布局不足,企業涉外維權能力有待提升;五是知識產權實施轉化率偏低,企業知識產權運營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六是知識產權服務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