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的產生既有產業技術鏈按部就班的升級換代,也有靈光乍現的天才創造。蘋果公司的滑動解鎖專利,翻開智能手機新的一頁。越是這種簡單基礎性的專利創造,越會為其他企業進入這個行業造成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某項空白領域的基礎性專利出現,往往帶動一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而最先撈得盆滿缽滿的,總是這種占得市場先機,具有核心專利的公司。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故事往往發生在國外市場,中國高科技公司如何能在全世界的專利戰爭中突圍,不僅是企業管理層應該考慮的問題,也需要中國政府從旁協助,扶持一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微企業把專利做大做強。
目前高科技企業行業密集度高,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新型能源、智能手機等領域,核心專利絕大部分掌握在美日歐跨國公司巨頭手中,中國公司也在國內申請了海量相關專利,但為何一到國際貿易爭端中,總是一觸即潰?往往與其專利布局及專利預警做得不到位有關。中國絕大多數企業仍然停留在就產品而專利的低級階段,對行業巨頭缺少專利申請布局的警覺,一旦初創型專利出現,就應引起同行業的密切關注與預判,是否應即刻在該領域內申請外圍專利與改進專利,形成專利包圍,而不是等待對方形成完整的專利池,最后只能望專利興嘆,繳納高昂的使用費。
其次,中國企業的專利質量不高也是專利侵權保護中的硬傷,我國專利數量的80%以上都由專利代理機構完成申請,企業在選擇代理機構時往往只看重專利是否能盡快授權以及申請成本,忽視了專利申請質量。某些代理機構會為了盡快取得授權而縮小專利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往往只針對單一產品的具體方案進行撰寫,缺少覆蓋這一領域類似產品的可擴展性,這往往導致企業在發現侵權行為時,由于專利撰寫質量不高,而損失侵權責任追償,更嚴重導致失去這一行業的話語權。
專利運營管理體系建立的缺失也是造成企業盲目發展的癥結之一,國內企業以專利授權作為專利工作的終結,而這恰恰是專利工作的起點。企業由于上市、申報高企等目的申請專利,很少真正在“用”專利創造效益或減少損失。必須幫助企業建立專利運營管理體系,使得企業在研發、激勵創新、專利預警、許可轉讓、專利維權、專利質押等各個環節有章可循,幫助企業提升專利運營意識,使“死”專利真正“活”起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在大力推動這一進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企業在專利運營方面開花結果。
中國正在從專利大國轉型為專利強國,政府也應從加強專利代理機構評級、幫助企業建立專利運營體系方面鼓勵創新發展。企業只有不斷加強專利意識,才能打贏下一場專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