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咨詢公司General Patent的CEO亞歷山大·珀托拉克曾這樣形象地比喻:“如果你畫一幅誰在起訴誰的地圖,你將看到這是一個混戰的星球。”
科技巨頭們越來越依靠專利訴訟大棒來爭奪市場。蘋果和三星的世紀專利之爭就是最好的例證。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里全球公司花在專利訴訟和專利收購上的總金額高達200億美元,相當于8個火星探測車項目的開支。另有公開文件顯示,谷歌和蘋果在專利訴訟和收購上的投入首次超過了這兩家公司用于新產品研發的費用。
專利訴訟的戰火在全球愈演愈烈。“防雷”(專利地雷)與“布雷”已升級為企業巨頭之間進行全球競爭的武器,曠日持久的專利訴訟是博弈的主要手段:當年北電6000多項涉及LTE的專利組合以45億美元的驚人價格被蘋果、微軟、愛立信等六家公司收購;Google奮起反擊、相繼購買IBM的大量相關專利,繼而收購老牌手機廠商摩托羅拉移動(95億美元用來購買專利);蘋果將HTC、諾基亞、三星告上了法庭;諾基亞對LG、東芝、日立、高通、夏普、三星提起了訴訟;HTC、諾基亞、三星、高通等面對自己的原告不約而同地奮起還擊。這些此起彼伏的商業戰爭都強烈地透露出這樣一個信號:專利戰爭是跨國公司爭奪市場、遏制競爭對手、防守或進攻的強有力的武器。不過,專利戰爭究竟是保衛了技術,還是妨礙了創新?答案并不簡單。
以“顛覆創新”著稱的蘋果正在將專利戰爭轉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美國商業世界慣用的專利狙擊戰術。雖然專利侵權官司耗費了“巨大的時間和成本”,但是蘋果公司還是成為了近年來起訴案件最多的科技企業,它擁有龐大的訴訟律師團隊,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知識產權訴訟。
蘋果與三星的專利世紀戰最近剛剛告一段落。3月8日,蘋果重啟針對摩托羅拉移動的專利攻勢,稱摩托羅拉移動抄襲了它的觸摸屏技術,該技術使透明屏幕識別不同位置的觸摸,從而讓用戶通過滑動或點觸來操作手機。此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以下簡稱“ITC”)裁決,上述侵權案和索尼以前提請的專利訴訟案類似,蘋果對觸摸屏技術不具有獨家使用權。
ITC有權在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單一國家市場禁售侵權產品,這是專利訴訟的焦點。各家公司往往會利用該委員會這一權力,以求在遇到技術授權問題時獲得談判資本。不過,蘋果自身也深受專利權糾紛困擾,之前,其與諾基亞的專利糾紛達成和解,但卻要支付上億美元專利費補償。
顯然,企業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越大,在全球市場遭遇的訴訟就會越多。商務部貿研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為了應對專利狙擊戰,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人員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怎么防止自己踏入專利地雷區,而不是集中精力進行技術創新,這不是一個良性循環,很多企業疲于應戰。有的跨國公司也正在通過布雷來狙擊對手,但是如果過度地運用專利大棒,無疑會造成壟斷,這不是促進創新,而是阻礙創新。”
禁售令的博弈
在專利訴訟結束后,勝訴方首先獲得的是讓競爭對手出局的市場禁令。所謂禁令,是指法院應一方當事人的請求,要求另一方停止銷售涉案的相關產品。這種救濟措施最初源于歐美國家的衡平法。與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其他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相比,禁令不涉及對被告過去行為的評價和賠償,只是用于規制將來的銷售行為,它已經成為商業競爭中一種常見手段。
比如在蘋果、三星的世紀訴訟中,蘋果被判過一次禁令,三星被判過七次。不過,禁令的判決具有地域性,對一家全球化的公司而言,在某個國家銷售的某種產品獲頒禁令可能對其整體營業額影響并不大。此外,禁令一般由初審法院做出,在上訴程序中,被告完全可以通過重新申請技術鑒定等扭轉局勢。針對三星的七個禁令,但其中有五個禁令最終通過上訴而被解除。
雖然禁售令理論上有很大的殺傷力,但大多數情況下真正被禁的產品比較少。一般來說,敗訴方也并非完全被動,應對的方法是通過在禁售令生效之前對禁售產品進行規避設計從而規避禁售令。
此外,專利訴訟往往是曠日持久的一波三折,在三星與蘋果的專利大戰中,“初始禁令”一役最終以三星公司判賠蘋果公司“10.5億美元”告一段落。然而,2012年10月15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經復審程序裁定蘋果公司的“滾動、縮放、旋轉”發明專利的20項權利要求全部無效。
不過,一旦法院確定專利侵權事實存在,就會“自動”地簽發永久禁令,但是美國對待禁令似乎越來越謹慎,尤其是涉及到標準組織相關的專利訴訟。正如美國著名的知識產權大法官Richard Posner在2012年6月22日的“Apple v. Motorola”判決書中提到,“僅當法律無法保障損害結果得到充分救濟時,方可適用禁令救濟。對禁令救濟的這一基本原則,我絕不可能視而不見。”
Richard Posner很清楚,在知識產權高度密集的ITC行業,專利常常以組合的形式存在,互聯互通,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項涉及標準的專利禁令頒布,有可能將一系列產品排除于市場競爭之外,引發產品壟斷。“從這點來說,這其實與知識產權制度創立之初保護創新的本意背道而馳。”梅新育說。他指出,跨國公司正試圖將專利訴訟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它們會利用龐大的專利池布雷,中國企業應該學會如何避開專利雷區,降低在專利戰爭中犯低級錯誤的概率。
專利地雷戰
專利泛濫的結果是:面對巨頭們龐大的專利庫,中小公司發展舉步維艱。很多時候,創業公司甚至都不知道它們所開發的技術已經被申請了專利。專利橫行導致產品成本越來越高,用戶選擇越來越少。
對于中國企業如何避免踏入專利地雷區,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教授高旭東指出,中國企業應該進行持久的核心技術積累,并且需要對核心技術進行專利布局,在其周圍申請一定數量的專利,形成必要的專利組合。此外,企業一定要有系統的專利檢索和分析規劃,分析、了解對手和行業前沿趨勢以及面向未來的技術開發團隊,確定自己的技術發展方向,包括專利的儲備。
梅新育的看法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中的當務之急是避免踏入別人很早就布好的地雷陣,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專利訴訟中已經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價。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具體來講,針對競爭對手的專利攻擊策略有很多種,例如企業用垃圾專利、專利池攻擊對手;用失效或者重復專利攻擊對手;用外圍專利攻擊對手;用互補專利攻擊對手等等,其成效顯著。
高旭東也指出,“大廠商在申請專利時已經細致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連任何一個細小的領域也不放棄。”“舉個例子,你在iPhone上用手指一捏,照片就縮小了,這個手勢蘋果申請了專利,那么其他后跟進的廠商很可能就遭遇專利雷區。類似這些專利幾乎涵蓋任何方向,專利越多的公司無疑就會越有利,而這些正是商業世界中繞不過去的地雷戰。”該位人士指出。
顯然,中國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點,誰都不能繞過專利戰,只能是不斷通過技術積累來增加談判的砝碼。
高旭東認為,應大力發展戰略聯盟,抱團取暖創新在企業再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如果不形成研發聯盟,單憑單打獨斗很難承擔高額研發費用,最終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例如為了在中小液晶面板領域集體對抗韓國企業,索尼、東芝和日立三大電機企業日前達成聯合協議,將共組一個小尺寸LCD液晶面板合資企業,整合三家企業旗下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業務。而這個聯手背后是由日本政府主導的投資基金日本創新網絡公司全力推動的。
數據顯示,我國有60%的出口企業遭遇過國外的專利技術壁壘。對此,中國企業的出路只有三條:要么和解,支付許可費;要么迎戰,卷入馬拉松官司;要么回避,主動退出市場。
而且在競爭中,一旦誰的專利技術成為標準,誰就將擁有市場的主動權和控制權。梅新育指出,當跨國公司紛紛把專利保護、收取知識產權許可費作為擴大市場份額、打壓對手的新武器時,國內企業在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的同時,更應增加運用知識產權規則的能力,通過締結聯盟、加強標準運作等方式,走出國外企業的專利陷阱。2009年3月23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發布公告,拒絕美國勁量公司對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終審判決提起申訴的要求。這標志著由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組織領導的中方企業聯合應訴美國勁量公司709專利案,中方企業聯合應訴取得了應對美國337調查的勝利。
不過,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應對專利混戰是一個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的過程,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柳卸林指出,對中國企業而言,依靠成本優勢的模式在一段時間內會繼續存在,中國企業持續創新的一大難題是如何避免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的“地雷”。“企業要有全球視野,海外擴張時應首先對海外市場的專利爭議做調查,熟悉海外市場知識產權分布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比。而且企業的專利只有布局到這個產業最核心和基礎的領域中去,才會處于一種主動的地位。”
本文標簽: 【科沃園知識產權】專利申請 專利加急 專利獎 專利獎申報 國家知識產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