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技術總是在向前發展,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障礙會慢慢被突破,如果你當初的假設變成了現實,那么你就得到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專利,并且能夠經得起挑戰和推敲的專利。
機緣巧合,早些年,本人曾經在企業專門從事專利挖掘與布局的工作。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又平凡,如果潛下心來做,也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我碰巧有一點小小的心得,說出來其實是很簡單的。如果能夠深入的應用它,我認為會對企業的專利挖掘和布局工作帶來深遠的影響。
很多上點規模的企業會設有內部專利評審委員會,主要職能是對公司內部的專利提案做出評估,決定是否申請專利。我發現,凡是有技術主管作為評審委員參加時,無一例外,他們會針對技術問題或技術缺陷討論提出很多意見;討論這個專利的價值的同時,也會說這個技術方案存在的技術上的缺陷或問題,例如不太可能在產品上實現、成本太高、良率太低、太不現實、不會有人真正應用到產品上等等諸如此類的理由。從這個角度來判斷是否有申請專利的必要。
這個想法當然是錯誤的。我想說服他們。
一開始我從專利的角度給技術主管解釋,技術方案中所附帶的可能的技術缺陷不是評判專利創造性的障礙,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夠帶來好的技術效果就可能符合專利性的要求。技術缺陷跟專利法要求的能夠具體實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這從專利法的角度講當然沒問題,但是還是很難從思想上說服技術主管(內部專利評審員)。
大多數技術人員的邏輯是,好,暫且認為專利人員說的是正確的,那么既然這個技術方案存在這么大的技術缺陷,看起來不太可能實施,哪個廠家會那么傻呢?會選用這個方案呢?既然將來不會有人用這個方案,那么申請了專利又有什么價值呢?
我一般會進一步說明,現在看起來是技術缺陷的,隨著技術的不停發展,技術障礙會被逐步突破,現在看來不太可能的,將來很有可能會變成現實。技術發展史中有很多鮮明生動的實例。
然而,大多數技術主管還會將信將疑。因為他們是從技術的角度分析,有他們自己的邏輯。他們有時候甚至會認為我們做專利的人在搞文字游戲,罔顧事實,是為了申請專利而申請專利。
本文討論至此,沒有任何新意。這是本人在參與內部專利評審時遇到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給了我很有益的觸發。因為,為了說服他們,我曾經針對這一點設計專門的培訓課程,甚至針對公司的總經理和最高技術主管,召開專門的座談會討論這個問題。由此,我也不得不針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也是有了這些思考,我才有了后面的發現。
還是機緣巧合,本人曾經在一家專做觸摸屏(赫赫有名的廈門某K公司,這個公司當年興盛的時候,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幾名成員先后到廈門考察時都到過這個公司進行考察)公司了工作了幾年。
這也是一個背景,沒有這個背景我可能悟不出后面的道理。有一段時間,本人因工作任務需要,特意對蘋果公司的專利進行分析。
我發現,蘋果公司大部分觸控方面的專利,從技術上來看,其實都是很簡單的。但是它們對市場的影響確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說蘋果公司的觸控技術改變了手機界面的控制形態。
另外一個現象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他們提出專利的時間非常早。例如滑動解鎖專利是在2006年~2007年提出的。接下來我就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蘋果提出的觸控方面的專利,從技術上看是很簡單的(有點類似于創意),但是那個時候為什么別人沒能提出來?是沒想到嗎?為什么蘋果公司的人能夠想到而別人卻想不到?難道聰明的人、有創意的人都集中在了蘋果公司嗎?是否有內在的機制或原理使得蘋果公司能夠提出看似很簡單但是在當時沒有人想到的技術方案?帶著這些不解,我耐心地去分析蘋果公司關于觸摸屏方面專利。
關于觸摸屏技術的發展歷程,我好像記得,大概在2004或2005年,觸摸屏還是電阻式的觸摸屏,技術發展不是很成熟,在手機上是作為鍵盤來用的,需要觸摸筆的按壓輸入。但是蘋果公司卻能在2006年提出手勢控制的觸摸專利,包括滑動解鎖專利。從觸摸鍵盤,到觸摸屏,再到通過觸摸手勢控制手機,經過了兩個跨越。
尤其重要的是,這兩個跨越是在觸摸傳感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做出的。直接用觸摸傳感器放在屏幕上是存在技術障礙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觸摸傳感器是有技術缺陷的(例如大多還是電阻式觸摸,無法用在透明的玻璃上,電阻式觸摸的電極是不透明,觸摸感測存在誤差,做不到那么精細),絕不像今天那么司空見慣。
但是蘋果公司為何能提出這么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方案呢?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議。
結合前面關于技術問題和技術缺陷的思考,我忽然發現,只要做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反而都會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個假設是:假設那些觸摸技術上的缺陷是不存在的,不但不存在,而且已經發展到了完美的程度。在這個假設之下,你會怎樣設計你的手機?
沒錯,這就是本文的關鍵點所在。
不但不要拿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障礙或技術缺陷來否定一個技術方案,否定其申請專利的可能性,而且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假設這個技術障礙被克服掉了,這個原本存在障礙的技術已經變得完美了。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發揮您的想象,再來做您的設計。這樣出來的技術方案將來可能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專利。
為什么說通過這種假設提出的方案可能會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專利?
原因在于,常做專利前案檢索分析的人知道,當你基于常規的假設提出的有創意的想法的時候,世界上也會有人在其他的角落提出同樣的想法。只不過受檢索條件所限,在前期進行檢索分析的時候,有的時候能查的到,有的時候查不到。但是當這個專利在授權后被拿來起訴別人的時候,它要面臨的是更加嚴格和徹底的檢索和挑戰。這種專利的穩定性大所數情況下是會是比較脆弱的。
相反,當你基于非常規的假設(假設在當時看來原本存在的技術缺陷或技術障礙不存在,并且該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完美的程度),那么,你的這個技術方案在當時看來也許有點天方夜譚,正因為如此,能夠同樣提出像你這樣的想法的反而是寥寥無幾,或者根本就不會有人想到,或者像前面提到的技術主管那樣把這樣的技術方案痛批一通,還沒提出專利申請已經胎死腹中。
而科學和技術總是在向前發展,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障礙會慢慢被突破,如果你當初的假設變成了現實,那么你就得到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專利,并且能夠經得起挑戰和推敲的專利。
無數的令人惋惜的案例表明,創意再好,但是如果經不起推敲或無效程序檢驗,那么這個專利的強度是有限的。這會給專利運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而如果我上述的分析和假設是正確的,那么挖掘和布局真正有價值的專利的方法論也就有了。那就是,做一個假設,假設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在當時看來還存在技術障礙或缺陷的新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完美的程度,不存在任何缺陷或障礙。在這個基礎上,去想象用戶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產品?產品可以怎樣來設計?奔著這個思路來完善你的技術方案的構思,并布局申請專利。當然,這里面是有風險的,甚至還有大量的成本。那就要看你的假設將來能否變成現實,或者你的假設與現實的發展是否基本相符。
需要鄭重提醒,那些尚在溫飽線上掙扎或剛剛創業的公司不適合用這種方法,因為風險太大,成本太高,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那些已經在某一個領域順利運營,并已站穩腳跟,并希望謀求未來數十年內長遠發展的公司,倒是可以謹慎考慮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專利的挖掘與布局。